× 二文堂 區焯凡專頁 翰林區中史 二文秀身法
  ☰
早期的共產黨員- 楊章甫先賢逸事
楊章甫,原名仕端,別字林祥
「中共三大列席代表」之一

陸懷莊 / 區焯凡 聯合製作




前言:

這 網頁的出現是個偶然,由我與陸小姐合作,不為錢也不為名,可以說是個異數。我與陸小姐認識近三十年,曾經共事七八年之久,經常談天說地,無論家事、時事、財 經、娛樂等都無所不談。後來在一次閒聊時才知道原來陸小姐的外公楊章甫是中國最早一批共產黨員,這才有合作的事。

事 緣一次閒聊有關陸小姐為收集其外公早年存於海外資料,與廣州研究楊士端 ( 章甫 ) 的黨團史研學 者梁銘東先生亦作了不少交流。 我才知道原來陸小姐的外公是中國共產黨先賢,而且是在黨史中有記載的第一代人物。得 知此事後開始多次與陸小姐談論其外公逸事,又因為我與幾個朋友都是一個中史社團創會人,又曾在工聯會開設中史課程關係,對中史及新中國歷史都非常有興趣, 故此不恥於學問有限也向陸小姐自薦,為她外公補寫已有文檔之外的逸事,陸小姐亦欣然接受,並表示只為紀念外公作為黨史留名人物的心意,不為名利,更不想讓 有心者據為私藏而隱沒,未能令後輩知悉;倘若能存檔更多於黨國史冊中,則可還了陸小姐之母生前懷念父親的遺願。

陸 小姐多年來都保持不少她外公的遺物,一向未曾很積極去處理她外公過去逸事;但是,忽然間有香港及廣州的不同有關單位向她搜集其外公的材料。於是才有後來陸 小姐收集遺蹟檔案文件一事,事緣國內某單位為搜集中國共產黨早年人物材料,以增補黨史之用,找到了楊章甫先烈在港直系遺屬的陸懷莊小姐, 自此引發了陸小姐有上述之行動,再而促成這次會談紀錄的結果。

行 文之初,曾多番思考應如何記述楊先烈之逸事?無論楊前輩出身、早年加入共產黨的事蹟、如何逃避追殺至香港、在香港時與組織的關係、日治時期如何生活、在香 港參與教育事業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與共產黨的關係及晚年生活等都是打腹稿時的思路材料。

但 是考慮到楊前輩很多逸事早已為多番採錄出版,或於網上可以查閱,再重複描寫則略嫌欠佳,甚或變成抄襲之誤,但是作為紀錄楊前輩逸事文章,這些材料又是不可 或缺的;如何能盡錄又不至於重複則是本文重點,有見於此,唯有以年記事方式編寫既可知無不錄,又不失冗贅,能讓讀者清楚楊前輩生平逸事於不漏,下面將以不 同階段之楊君章甫事蹟列表,倘有不足或缺漏者,歡迎指正!(電郵:erwinau@yahoo.co.hk)

※    ※    ※    ※    ※    ※    ※    ※    ※    ※    ※    ※

楊章甫生平列 表

1893 生於清末廣東香山縣恭常都北山村 (位於今珠海市香州區南屏鎮)。
1911 入讀廣東高等學堂附中,該校於次年改名為廣東省立第一中學。
1914 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一中學 (即今廣州 廣雅中學)後,回到早年曾就讀的 前山恭都學堂任教。後因揭及校長貪污一事,被誣陷拘捕後得救。
1915 為避逼害,與族姪匏安等人東渡日本,後認識陳獨秀及彭湃,更成為革命挈友。
1916 因父病危,趕經澳門回鄉,至關閘時,得知父親已仙過身,一路叩拜至家。
1918 舉家遷廣州,居楊家祠,經堂姪匏安介始任於廣州培正中學和華英中學。 楊家祠
1919 受五四運動沖擊,再加上匏安革命思想的影響,對馬克思主議積極推動及投身革命活動。
1920 陳獨秀南下廣州演講時,被邀請為粵語翻譯。
1921 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設立「廣州宣講員養成所」,譚平山及楊章甫等為教員,楊當時巳是「社會主義青年團」 團員。
同年,楊加入中國共產黨,兩楊在楊家祠開設註音認字班以掩護黨小組進行革命活動。
1922 《青年周刊》出版,楊任總編輯。
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執委決議任楊章甫為文書部主任,負責撰寫團的演講錄、修改、整理及發表。
中共廣東區委派三楊等人入粵漢路,開展工人運動。楊氏族人以自己居住的楊家祠堂做廣東團與團中央聯絡點。
1923 粵漢鐵路成立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楊匏安任粵漢鐵路黨支部書記。
1924 國共作後楊匏安調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改由楊章甫任粵漢鐵路中共黨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勳。
黨組織鑑於三楊有團一大籌備時,有接待工作經驗,指派三人負責選會址、安排代表住房及交通等工作,工作得組織表揚,稱讚為「革命三楊」。
1925 楊辭任粵漢鐵路印刷所事務員一職,參加了會議的其他行政事務,並成為“各代表團聯合辦事處調查組”成員之一,同組成員有 董必武及鄧穎超等人。
1926 楊作為中共粵漢鐵路支部書記,主持了“國民會議促成會粵漢鐵路分會成立大會”。
1926 楊作為中共粵漢鐵路支部書記,主持了“國民會議促成會粵漢鐵路分會成立大會”。
1927 因當時國民政府遷到武漢,楊身為廣東農民會及中共廣東特委申請經費和匯款的指定人選,奔走於廣州、武漢兩地。四五廣州大 屠殺後,楊奔走粵鄂兩地為黨工作。廣州起義期間,楊接黨組織指派在澳門設立聯絡站,負責《紅旗周刊》的印刷和接待中轉的革命同志。佩文學校是收容革命者的 地方,楊亦建議馮秋雪增設中學部以安置更多革命人士。
1929 楊章甫以文磊庵之名在中山縣橋頭學校、桂山學校任教,與潘兆巒、楊士曼、楊廣等人建立支部。
1930 潘兆巒被捕犧牲後,三人與組織失聯,楊到香港任家庭教師。
1933 楊任教民生書院中學部,使用楊士端之名,與黃映然校長理念相合,以國語教授中文。
1939 陳君葆視楊為新文字運動的同路人,力邀楊加入教育部,但楊婉拒。
1940 楊參與港府的中文課程改革委員會,陳君葆為召集人,參與者包括許地山。楊協助籌辦中華兒童書院。
1942 民生書院因戰爭關閉,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取回校舍。
1949 周恩來曾派人邀楊回內地,據黨史專家謝燕章曾提及當時許以廣東副省委或州市長之職。
1954 楊重返民生書院,任教初中國語及中四、中五國文歷史課程。
1956 陳君葆邀楊士端夫婦北上,在廣見過譚天度,因病未隨大隊續行而折返。
1960 楊士端為民生書院校歌作詞,當年以國語唱頌甚為少見。
1964 楊從民生書院退休,仍然任家庭教師。